姜文如何逼疯久石让:你比莫扎特好一点就行了
压力可能来自工作也可能来自生活,有时候压力会产生积极的动力,当它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也可能导致崩溃。
今天,世界音乐菌君与大家分享两个关于大师创作压力的小故事。在这两个故事中,一个关于超越莫扎特,一个关于超越贝多芬;一个带来了亲密的友谊,另一个却带来了“悲剧”。
1.
超越莫扎特
被姜文逼疯的久石让 与《太阳照常升起》
第一个故事根据姜文、邬桑文字采访稿整理。
你可能不知道久石让是谁,但你一定听过久石让的音乐。耳熟能详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龙猫》、《悬崖上的金鱼姬》等电影的配乐均出自久石让之手。除此之外,久石让还为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入殓师》制作电影配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音乐大师。
就是这么一位大师,也差点儿让姜文逼疯。
2007年,姜文仰慕久石让的才华,请久石让制作《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姜文在样片中把需要音乐的地方配上了自己想要的音乐,并在邮件中写道:“我想要和这些音乐差不多意思的新作品,麻烦您配合情节和镜头体会。”
久石让一看哭笑不得,姜文配上的音乐正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第二乐章等经典片段。
“这可是莫扎特啊!”
“对,那你就比莫扎特好一点就行了。”
无奈之下久石让还是硬着头皮制作了一版音乐,却没有得到姜文的肯定,姜文还为此专门到东京和久石让商议音乐制作。
图源 | 微博@亭林镇无业青年
为姜文和久石让牵线搭桥的好朋友邬桑(邬逸聪)回忆:
姜文的否定让久石让变得相当急躁,往钢琴上扔香烟生气地说:
“你知道吗?他把莫扎特的音乐贴在上面,这音乐是莫扎特的,我怎么能做出比莫扎特更好的音乐啊!你让导演直接把莫扎特的音乐贴上去就行啦,还来找我干嘛?”
说完就出了录音棚那,跑到二楼办公室生闷气去了,足足二十分钟没下来。
生气归生气,工作还是得完成。压力之下久石让还是创作出了《太阳照常升起》电影同名配乐。姜文很满意,从姜大炮变成姜夸夸:“久石让创作的音乐比莫扎特还要好听!”
3年后,到了2010 年制作《让子弹飞》时,姜文又找到了久石让。希望久石让做一个新的比《太阳照常升起》再好一点的音乐。根据姜文的采访描述,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久石让:你又在折磨我!
姜 文:没有!
久石让:咱俩第一次合作时,你让我超过莫扎特,我就写了《太阳照常升起》,你现在又跟我说,要超过《太阳照常升起》,我超不过啦!
姜 文:那怎么弄啊?你不能发脾气啊,现在中日关系这么紧张,你发脾气,会让人误会的!
久石让:那好吧,不发脾气。
姜文不愧是逻辑鬼才,就这样,久石让答应来北京尝试制作新的电影配乐。可是制作的版本都不能让姜文满意,姜文不断要求:“你一定要给我写好点!”
久石让受不了了,开始用姜文的逻辑反驳:“你还是折磨我,你不能这么要求一个作曲家,这样会死人的!现在中日关系很紧张,你这样对我,是有问题的!”
大师撒娇,姜文也顶不住了。于是姜文就把原来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让子弹飞》中又用了一次。
姜文说,不能再逼迫久石让了,再逼下去就要出人命了!如果莫扎特同志活着,我们说不定可以折磨折磨他,但这是不太现实的事儿。就这样,在《让子弹飞》的片头里,子弹飞出去,白马脱缰,火车呜呜冒着白烟发出吼声,麻匪追赶火车,画面伴随的正是激昂的《太阳照常升起》。
虽然姜文给久石让这么大的压力,他们之间友谊的小船也没有翻,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两个艺术家互相折磨,压力也带来了创作的动力。
2.
超越贝多芬
被命运击倒的马勒 与《第6号交响曲》
第二个故事根据豆瓣时间专栏主讲人 彭广林《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音乐小课堂专栏讲稿整理。
第二个故事里,马勒遭遇的压力就远非如此轻松了。
1906年,也是马勒去世的5年前,当《第6号交响曲》在维也纳音乐厅首演时,维也纳的音乐家们惊呼:“这里只有这一首《第6号交响曲》。”
因为贝多芬也写了一首“第6号交响曲”,维也纳的音乐家们认为就算是贝多芬也比不上马勒这首,所以这里只有这一首《第6号交响曲》了,贝多芬的“第6号交响曲”就被称为《田园交响曲》。
在此之前,马勒一直是不快乐的。马勒14岁时,他的弟弟因病去世,这件事一直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马勒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好,痔疮、偏头痛、咽喉痛折磨了他一生,他曾经为了解决痔疮的问题做了多次痔疮切除术。
19世纪的痔疮手术是很落后的,没有止痛剂,还会流很多的血。根据马勒的回忆录上说,切除痔疮的时候,病人要躺在一个很大的塑胶布套里,因为血会一直流出来,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他一直泡在血水里面,这又带来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的问题,马勒因此倍受折磨。1889年,马勒29岁时,他的父亲、姐姐和妈妈先后过世,家庭的变故又给他带来沉痛的打击。
直到1902年,马勒和一位画家的女儿阿尔玛·马勒(Alma Mahler)结婚了,两年间陆续生了两个女儿。婚姻和家庭的重新圆满给马勒带来了短暂的幸福时光,也是这个时期马勒开始创作《第6号交响曲》,因此这首音乐的基调是愉快的、激昂的。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他两个女儿同时染上了猩红热和白喉,大女儿不幸夭折了去世。同年他自己也被诊断出心脏病。马勒在这样的打击下完成了《第6号交响曲》的创作。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他特别要求加入3次木槌重击低音鼓的声音。三次击打的声音代表一个英雄被敌人攻击三次,第三次之后,英雄像大树一样倒下,音乐结束。
据马勒的妻子回忆,3次击打对应着马勒在那一时期接连遭遇的3个人生打击:
第一击是他的两个女儿患病,大女儿不幸去世。
第二击是同一时间,他被医生诊断出心脏病。
第三击也是同一年,马勒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总监一职,原因是因为他是犹太人。
马勒的一生都在面对病痛和死亡的压力,可他的音乐风格却总是激励人心的,这或许也是作曲家在面对无限压力和巨大痛苦之下的自我疗愈。马勒在《第6号交响曲》首演的五年之后就去世了,他把这首音乐命名为“悲剧tragic”。后来有很多出版公司出版马勒这首曲子的乐谱时,都避免印出第3次敲击的声音,通常都只有2次。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们也不希望英雄被敌人击倒吧。
3.
伟大的人也是辛苦的劳动者
请不要遗忘经典和艺术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写道:“伟大的人不仅能提出伟大的想法,也是伟大的劳动者。因为他们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舍弃、慎选、竭尽心力、设法改正、调整,并一直坚持这样的态度,只是没让别人看到他们辛苦的付出罢了。”正是这些伟大的天才或是大师们燃烧他们的生命浇灌而成的伟大作品,才构成了被称作是人类智慧之物,是人类的底蕴和真正可以为之骄傲的宝藏。
在我们的周遭都被轻松娱乐和流行堆杂充斥的时候,时间君更想提醒的是:人类啊,请永远不要遗忘经典,永远不要放弃艺术的超越与审美。
今天的第二个故事是彭广林老师在豆瓣时间专栏《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中的一节分享。彭广林老师是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他本人也是音乐家和小提琴手,曾在卡内基音乐厅、哥伦比亚大学等地举办多场个人音乐会,在《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课堂中,带着一口温柔又可爱的台湾口音,专业又平易近人,娓娓道来,重点精讲近60首经典名曲,串讲近200首经典音乐,分享了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25位音乐家生平故事。
这个专栏可以说是所有专栏中最值得的一个专栏了,该专栏从去年开始更新,现在还在更新中,制作非常用心。彭广林老师以 [108期主课] + [108期音乐小课堂] (实际上是216期)从欧洲浪漫主义时代历史,到音乐家作品解说赏析,再到音乐家生平故事,带你一步步进入古典音乐坑。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免费试听,了解专栏详情
参考资料:
微博@亭林镇无业青年6月5日微博
北京日报:姜文的电影配乐功力:跟着感觉走,就对了(http://news.fjsen.com/2018-08/16/content_21370042.htm)
搜狐网:因为姜文,我们离古典音乐更近了一步(http://www.sohu.com/a/245591132_534425)
彭广林:豆瓣时间专栏《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从入门到上瘾的108堂课》第98期、第100期